![]() 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
专利摘要:
一種顯示面板,其包括顯示區以及非顯示區,此顯示面板包括畫素陣列、至少一驅動裝置以及多條引線。畫素陣列位於顯示區。驅動裝置位於非顯示區中。引線位於非顯示區,所述引線電性連接畫素陣列與驅動裝置,且引線於畫素陣列與驅動裝置之間排列成至少一扇形結構。特別是,第n-1條引線與第n條引線的線距Pn-1=Wn-1+S,n為大於1的正整數,Wn-1表示第n-1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該扇形結構中的該些引線之該些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 公开号:TW201300914A 申请号:TW100121047 申请日:2011-06-16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Geng-Cyuan Jheng;Chien-Hao Fu 申请人:Au Optronics Corp;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 一般來說,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顯示面板是由畫素陣列基板、彩色濾光陣列基板和夾於兩基板之間的液晶層所構成。在畫素陣列基板中,還會在非顯示區設置引線,以使畫素陣列與驅動晶片之間電性連接。 一般來說,為了搭配驅動晶片之接點,設置在畫素陣列與驅動晶片之間的引線會排列成扇形結構(fan-out structure)。然而,位於扇形結構之邊緣區域的引線以及位於扇形結構之中間區域的引線因為長度不同,使得此些引線之阻抗不一致。如此一來,將導致位於扇形結構之邊緣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與位於扇形結構之中間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有明顯的延遲差異。 此外,隨著顯示面板窄邊框之發展,如何縮小扇形結構的長度,以達到縮小顯示面板之非顯示區的寬度,也是研發的重點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引線結構及具有此引線結構的顯示面板,其可以降低引線之間的信號傳遞的延遲差異,並且可縮小扇形結構整體的長度。 本發明提出一種顯示面板,其包括顯示區以及非顯示區,此顯示面板包括畫素陣列、至少一驅動裝置以及多條引線。畫素陣列位於顯示區。驅動裝置位於非顯示區中。引線位於非顯示區,所述引線電性連接畫素陣列與驅動裝置,且引線於畫素陣列與驅動裝置之間排列成至少一扇形結構。特別是,第n-1條引線與第n條引線的線距Pn-1=Wn-1+S,n為大於1的正整數,Wn-1表示第n-1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扇形結構中的引線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 本發明提出一種引線結構,其包括基板以及位於基板上之多條引線。引線於基板上排列成扇形結構,且第n-1條引線與第n條引線的線距Pn-1=Wn-1+S,n為大於1的正整數,Wn-1表示第n-1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扇形結構中的引線之該些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扇形結構中的引線之線距不完全相等。藉由上述設計可以使得位於扇形結構之邊緣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與位於扇形結構之中間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之延遲差異降低。另外,上述引線設計還可進一步縮小整體扇形結構的長度,以利於顯示面板之窄邊框的發展。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2是圖1之顯示面板之引線結構的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1以及圖2,本實施例之顯示面板包括顯示區A以及於顯示區A的周圍非顯示區B。此顯示面板包括畫素陣列100、至少一驅動裝置DR以及多條引線L1~Ln。 畫素陣列100位於顯示區A中。根據本實施例,上述畫素陣列100包括多條掃描線SL1~SLn、多條資料線DL1~DLn以及多個畫素結構P。 掃描線SL1~SLn與資料線DL1~DLn彼此交越設置,且掃描線SL1~SLn與資料線DL1~DLn之間夾有絕緣層。換言之,掃描線SL1~SLn的延伸方向與資料線DL1~DLn的延伸方向不平行,較佳的是,掃描線SL1~SLn的延伸方向與資料線DL1~DLn的延伸方向垂直。基於導電性的考量,掃描線SL1~SLn與資料線DL1~DLn一般是使用金屬材料。然,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掃描線SL1~SLn與資料線DL1~DLn也可以使用其他導電材料。例如:合金、金屬材料的氮化物、金屬材料的氧化物、金屬材料的氮氧化物、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或是金屬材料與其它導材料的堆疊層。 另外,畫素結構P包括主動元件T以及畫素電極PE。主動元件T可以是底部閘極型薄膜電晶體或是頂部閘極型薄膜電晶體,其包括閘極、通道、源極以及汲極。主動元件T與對應的一條掃描線SL1~SLn及對應的一條資料線DL1~DLn電性連接。另外,主動元件T與畫素電極PE電性連接。 驅動裝置DR位於非顯示區B中。驅動裝置DR可以提供畫素陣列100特定的驅動訊號,以控制畫素陣列100顯示特定的影像。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DR是設置在顯示區A之其中一側邊處,然,本發明不限於此。根據其他實施例,驅動裝置亦可以設置在顯示區A的其中二側邊處或是設置在顯示區A的四周等等。 引線L1~Ln是位於非顯示區B中,且引線L1~Ln電性連接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換言之,透過L1~Ln的設置,便能使驅動裝置DR之驅動訊號傳遞到畫素陣列100中。根據本實施例,引線L1~Ln各自與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電性連接。由於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屬於不同的膜層,因此引線L1~Ln可以配合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所在的膜層來設置。 引線L1~Ln於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之間排列成扇形結構F,如圖2所示。一般來說,由於畫素陣列100中的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的距離較寬,而驅動裝置DR中的接點距離較窄。因此,用來電性連接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的引線L1~Ln便會排列成扇形結構F。另外,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長度不完全一致,也就是,位於扇形結構F的邊緣區域E的引線長度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的中間區域M的引線長度。因此,為了降低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的訊號傳遞之延遲差異性,本實施例對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做了特別的設計,如下所述。 圖3是圖2之區域R的放大示意圖。請參照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引線L1~Ln-1各自具有線距P1~Pn-1,且Pn-1=Wn-1+S,Wn-1表示引線Ln-1的線寬,且S表示引線L1~Ln中任兩條鄰接的引線之間的間隙。換言之,引線L1與L2的線距為P1,引線L2與L3的線距為P2,引線L3與L4的線距為P3,特別是,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例如:當W1等於W2且W2不等於W3時,則P1等於P2,P2不等於P3。 在本實施例中,扇形結構F中之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一般來說,間隙S越小越好,以達到縮小扇形結構F整體面積之目的。 另外,扇形結構F中之引線L1~Ln-1各自具有線寬W1~Wn-1。換言之,引線L1的線寬為W1,引線L2的線寬為W2,引線L3的線寬為W3,且引線Ln-1的線寬為Wn-1。特別是,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根據本實施例,位於扇形結構F之中間區域M的引線線寬小於位於扇形結構F之邊緣區域E之引線線寬。較佳的是,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往邊緣區域E逐漸增加。舉例來說,引線L1的線寬W1大於/等於引線L2的線寬W2,且引線L2的線寬W2大於/等於引線L3的線寬W3。類似地,引線Ln-2的線寬Wn-2大於/等於引線Ln-1的線寬Wn-1。 承上所述,由於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因此即使扇形結構F中之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仍可使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不完全相等。 雖然位於扇形結構F的邊緣區域E的引線長度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的中間區域M的引線長度,然而,本實施例之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往邊緣區域E逐漸增加。換言之,越靠近扇形結構F之中間區域M的引線線寬就越小,越靠近扇形結構F之邊緣區域E的引線線寬就越大。因此,此種設計可以使得引線L1~Ln之阻抗獲得平衡。如此一來,便可達到降低引線L1~Ln之信號傳遞的延遲差異性。 此外,上述引線L1~Ln之設計還可降低扇形結構F之整體長度,如下所述。為了詳細說明,圖4A僅繪示出扇形結構F之右半部。請參照圖4A,引線L1~Ln各自具有第一端T1與第二端T2,引線L1~Ln之第一端T1與畫素陣列100電性連接,且引線L1~Ln之第二端T2延伸至驅動裝置DR處而與驅動裝置DR電性連接。特別是,當扇形結構F中的引線L1~Ln-1滿足其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時,也就是,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線距P1~Pn-1)從中間區域M往邊緣區域E逐漸增加時,引線L1~Ln的第一端T1會以曲線形式(如曲線C所示)分佈。另外,引線L1~Ln的第二端T2會以直線形式(如直線C’所示)分佈。由於引線L1~Ln的第一端T1會以曲線形式(如曲線C所示)分佈,因此扇形結構F之整體長度便可降低。換言之,扇形結構F即成為細扁形結構,其有利於應用在窄邊框顯示面板中。引線L1~Ln的第一端T1除了可以曲線形式(如曲線C所示)分佈之外,其還可以以鋸齒狀形式或是其他種非直線形式分佈。 另外,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引線L1~Ln的第二端T2除了可以以上述圖4A之直線形式(如直線C’所示)分佈之外,也可以其他形式分佈。如圖4B所示,引線L1~Ln的第二端T2是以曲線形式(如曲線C’)分佈或是直線及曲線之組合形式(如曲線C’)分佈。 在上述圖1之實施例中,驅動裝置DR是設置在顯示區A之其中一側邊處,且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都是電性連接至此驅動裝置DR。而以下之實施例之顯示面板中,驅動裝置是設置在顯示區A的其中二側邊處,且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是各自電性連接至對應的驅動裝置。 圖5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6A以及圖6B是圖5之顯示面板之引線結構的示意圖。在此實施例中,與上述圖1之實施例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號表示,且不再重複贅述。請參照圖5、圖6A以及圖6B,在本實施例中,驅動裝置DR1、DR2位於顯示區A兩側邊的非顯示區B中,且驅動裝置DR1、DR2可以提供畫素陣列100特定的驅動訊號,以控制DR1、DR2顯示特定的影像。 另外,引線L1~Ln以及引線L1’~Ln’是位於非顯示區B中,其中引線L1~Ln電性連接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1,且引線L1’~Ln’電性連接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2。根據本實施例,引線L1~Ln分別與掃描線SL1~SLn電性連接,且引線L1’~Ln’分別與資料線DL1~DLn電性連接。類似地,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屬於不同的膜層,因此引線L1~Ln以及引線L1’~Ln’可以配合掃描線SL1~SLn以及資料線DL1~DLn所在的膜層來設置。 引線L1~Ln於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1之間排列成扇形結構F1,如圖6A所示。引線L1’~Ln’於畫素陣列100與驅動裝置DR2之間排列成扇形結構F2,如圖6B所示。類似地,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長度不完全一致,且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長度也不完全一致。也就是,位於扇形結構F1的邊緣區域E1的引線長度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1的中間區域M1的引線長度,且位於扇形結構F2的邊緣區域E2的引線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2的中間區域M2的引線長度。因此,為了降低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的訊號傳遞之延遲差異性並且降低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的訊號傳遞之延遲差異性,本實施例對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以及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做了特別的設計,如下所述。 圖7A是圖6A之區域R1的放大示意圖。圖7B是圖6B之區域R2的放大示意圖。請先參照圖6A及圖7A,在本實施例中,引線L1~Ln-1各自具有線距P1~Pn-1,且第1條引線L1與第2條引線L2的線距為P1=W1+S,W1表示第1條引線L1的線寬,S表示鄰接的引線之間的間隙。換言之,引線L2與引線L3的線距為P2,引線L3與引線L4的線距為P3。特別是,在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類似地,請參照圖6B及圖7B,在本實施例中,引線L1’~Ln-1’各自具有線距P1’~Pn-1’,且第1條引線L1’與第2條引線L2’的線距為P1’=W1’+S’,W1’表示引線L1’的線寬,S’表示鄰接的引線之間的間隙。換言之,引線L2’與引線L3’的線距為P2’,引線L3’與引線L4’的線距為P3’。特別是,在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 更詳細來說,扇形結構F1中之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且扇形結構F2中之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一般來說,間隙S、S’越小越好,以達到縮小扇形結構F1、F2整體面積。 另外,扇形結構F1中之引線線L1~Ln-1各自具有線寬W1~Wn-1。換言之,引線L1的線寬為W1,引線L2的線寬為W2,且引線L3的線寬為W3。特別是,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根據本實施例,位於扇形結構F1之中間區域M1的引線的線寬小於位於扇形結構F1之邊緣區域E1之引線的線寬。較佳的是,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1往邊緣區域E1逐漸增加。舉例來說,引線L1的線寬W1大於/等於引線L2的線寬W2,且引線L2的線寬W2大於/等於引線L3的線寬W3。類似地,扇形結構F2中之引線線L1’~Ln-1’各自具有線寬W1’~Wn-1’。換言之,引線L1’的線寬為W1’,引線L2’的線寬為W2’,且引線L3’的線寬為W3’。特別是,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根據本實施例,位於扇形結構F2之中間區域M2的引線的線寬小於位於扇形結構F2之邊緣區域E2之引線的線寬。較佳的是,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2往邊緣區域E2逐漸增加。舉例來說,引線L1’的線寬W1’大於/等於引線L2’的線寬W2’,且引線L2’的線寬W2’大於/等於引線L3’的線寬W3’。 承上所述,由於扇形結構F1中之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因此即使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仍可使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例如:當W1等於W2,W2不等於W3時,則P1等於P2,P2不等於P3。同樣地,由於扇形結構F2中之引線L1’~Ln-1’之線寬W1’~Wn-1’不完全相同,因此即使引線L1’~Ln’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仍可使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1’之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例如:當W1’等於W2’,W2’不等於W3’時,則P1’等於P2’,P2’不等於P3'。 通常位於扇形結構F1的邊緣區域E1的引線L1~Ln的長度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1的中間區域M1的引線L1~Ln的長度,且位於扇形結構F2的邊緣區域E2的引線L1’~Ln’的長度會大於/等於扇形結構F2的中間區域M2的引線L1’~Ln’的長度。而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1往邊緣區域E1逐漸增加,且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是從中間區域M2往邊緣區域E2逐漸增加。因此,此種設計可以使得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之阻抗獲得平衡並且使得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之阻抗獲得平衡。如此一來,便可達到降低引線L1~Ln以及引線L1’~Ln’之信號傳遞的延遲差異性。 此外,由於扇形結構F1中的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線距P1~Pn-1)從中間區域M1往邊緣區域E1逐漸增加,因此引線L1~Ln的一端會以曲線形式分佈(類似圖4A以及圖4B所示之曲線C)。同樣地,由於扇形結構F2中的引線L1’~Ln-1’的線寬W1’~Wn-1’(線距P1’~Pn-1’)從中間區域M2往邊緣區域E2逐漸增加,因此引線L1’~Ln’的一端會以曲線形式分佈(類似圖4A以及圖4B所示之曲線C)。由於引線L1~Ln以及引線L1’~Ln’的一端會以曲線形式分佈,因此扇形結構F1、F2之整體長度便可降低。換言之,扇形結構F1、F2即成為細扁形結構,其有利於應用在窄邊框顯示面板中。 綜上所述,由於本發明之扇形結構中的引線之線距不完全相等,特別是,本發明之引線的線寬從是扇形結構的中間區域往邊緣區域逐漸增加,且相鄰的引線之間的間隙相同。藉由上述設計可以使得位於扇形結構之邊緣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與位於扇形結構之中間區域的引線之信號傳遞之延遲差異降低。另外,上述引線設計還可進一步縮小整體扇形結構的長度,以利於顯示面板之窄邊框的發展。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畫素陣列 SL1~SLn...掃描線 DL1~DLn...資料線 P...畫素結構 T...主動元件 PE...畫素電極 L1~Ln、L1’~Ln’...引線 DR、DR1、DR2...驅動裝置 A...顯示區 B...非顯示區 F、F1、F2...扇形結構 M、M1、M2...中間區域 E、E1、E2...邊緣區域 R、R1、R2...區域 W1~Wn-1、W1’~Wn-1’...線寬 S、S’...間隙 P1~Pn-1、P1’~Pn-1’...線距 T1、T2...第一端以及第二端 C,C’...分佈形式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是圖1之顯示面板之引線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圖2之區域R的放大示意圖。 圖4A以及圖4B是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顯示面板中的引線結構的局部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顯示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6A以及圖6B是圖5之顯示面板之引線結構的示意圖。 圖7A是圖6A之區域R1的放大示意圖。 圖7B是圖6B之區域R2的放大示意圖。 L1~L3...引線 W1~W3...線寬 S...間隙
权利要求:
Claims (16) [1] 一種顯示面板,其包括一顯示區以及一非顯示區,該顯示面板包括:一畫素陣列,位於該顯示區;至少一驅動裝置,位於該非顯示區;多條引線,位於該非顯示區,且該些引線電性連接該畫素陣列與該驅動裝置,其中該些引線於該畫素陣列與該驅動裝置之間排列成至少一扇形結構,其中第n-1條引線與第n條引線的線距Pn-1=Wn-1+S,n為大於1的正整數,Wn-1表示第n-1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該扇形結構中的該些引線之該些線距P1~Pn-1不完全相等。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扇形結構中之該些引線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扇形結構具有一中間區域以及位於該中間區域兩側的邊緣區域,且位於該中間區域之該些引線的線寬小於位於該邊緣區域之該些引線的線寬。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引線的線寬從該中間區域往該邊緣區域逐漸增加。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扇形結構之該些引線各自具有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該些引線之該些第一端與該畫素陣列電性連接,該些引線之該些第二端與該驅動裝置電性連接,且該扇形結構之該些引線的該些第一端以一曲線形式分佈、一鋸齒形式分佈或是一直線及曲線之組合形式分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引線之該些第二端以一直線形式分佈、一曲線形式分佈或是一直線及曲線之組合形式分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畫素陣列包括:多條掃描線以及多條資料線;以及多個畫素單元,其中每一畫素單元與其中一條掃描線以及其中一條資料線電性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該些引線與該些掃描線以及該些資料線電性連接。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一部份的該些引線與該些掃描線電性連接,且另一部份的引線與該些資料線電性連接。 [10] 一種引線結構,包括:一基板;以及多條引線,位於該基板上,且該些引線於該基板上排列成一扇形結構,其中第n-1條引線與第n條引線的線距Pn-1=Wn-1+S,n為大於1的正整數,Wn-1表示第n-1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該扇形結構中的該些引線之該些線距P1~Pn不完全相等。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引線結構,其中該扇形結構中之該些引線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引線結構,其中該扇形結構具有一中間區域以及位於該中間區域兩側的邊緣區域,且位於該中間區域之該些引線的線寬小於位於該邊緣區域之該些引線的線寬。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引線結構,其中該些引線的線寬從該中間區域往該邊緣區域逐漸增加。 [14] 一種引線結構,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條引線,位於該基板上;一第二條引線,位於該基板上且相鄰設置於該第一條引線;以及一第三條引線,位於該基板上且相鄰設置於該第二條引線;其中該第一條引線與該第二條引線的線距P1=W1+S,該第二條引線與該第三條引線的線距P2=W2+S,W1表示該第一條引線的線寬,W2表示該第二條引線的線寬,S表示鄰近的引線之間的間隙,其中線距P1與線距P2不相等。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引線結構,更包含:一第四條引線,位於該基板上且相鄰設置於該第三條引線;其中該第三條引線與該第四條引線的線距P3=W3+S,W3表示該第三條引線的線寬,其中線距P2與線距P3相等。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引線結構,其中該些引線之間的間隙S皆相等。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61806B|2014-11-21|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 TWI409560B|2013-09-21|畫素結構以及畫素陣列 JP5659708B2|2015-01-28|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401493B|2013-07-11|液晶顯示面板 TWI468826B|2015-01-11|畫素陣列基板 TWI511303B|2015-12-01|液晶顯示器的陣列基板 US20170192327A1|2017-07-06|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622112A|2016-06-16|顯示面板 TWI442362B|2014-06-21|畫素結構及具有此種畫素結構之顯示面板 JP2008064961A|2008-03-21|配線構造、及び表示装置 TW201038996A|2010-11-01|Flat display panel JP2011017821A|2011-01-27|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423221A|2014-06-16|液晶顯示裝置 TW201400922A|2014-01-01|扇出線路 TWI424393B|2014-01-21|畫素陣列 TWI439778B|2014-06-01|畫素陣列基板及顯示面板 TWI528074B|2016-04-01|顯示面板 TWI697141B|2020-06-21|元件基板 JP2006227230A|2006-08-31|液晶表示パネル TWI634536B|2018-09-01|顯示面板 TWI450375B|2014-08-21|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WO2017124790A1|2017-07-27|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424233B|2014-01-21|陣列基板、基板模組以及顯示面板 TWI407223B|2013-09-01|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TW202109476A|2021-03-01|畫素陣列基板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CN102323681A|2012-01-18| US20120319623A1|2012-12-20| TWI461806B|2014-11-2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505010B|2013-11-12|2015-10-21|E Ink Holdings Inc|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CN107039464A|2016-12-23|2017-08-11|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导线结构及主动元件阵列基板|TW293093B|1994-09-08|1996-12-11|Hitachi Ltd|| WO1997000462A1|1995-06-16|1997-01-03|Hitachi, Ltd.|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convenant a un cadre etroit| KR100237679B1|1995-12-30|2000-01-15|윤종용|저항 차를 줄이는 팬 아웃부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패널| JP4132580B2|1999-08-06|2008-08-13|シャープ株式会社|配線構造および基板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01549B1|2003-11-20|2010-12-17|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TWI318698B|2005-10-06|2009-12-21|Au Optronics Corp|Display panels| CN101071206A|2006-05-09|2007-11-14|上海广电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一种液晶显示屏行引线的ito布线方法| KR101287042B1|2006-12-01|2013-07-1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5260912B2|2007-07-31|2013-08-14|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表示装置| JP4553401B2|2008-03-14|2010-09-29|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 TW201033707A|2009-03-04|2010-09-16|Au Optronics Corp|Flat display panel| TWM363759U|2009-03-13|2009-08-21|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Print circuit board and module with surface mounted element|KR102256223B1|2014-09-02|2021-05-27|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터치 스크린 패널용 모기판 및 이의 어레이 검사 방법| TWI595296B|2014-09-23|2017-08-11|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顯示器| CN104952888A|2015-07-20|2015-09-30|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显示用基板的外围电路、显示用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6205540B|2016-08-31|2019-02-01|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改善显示亮度均一性的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器| CN106653722B|2016-12-12|2019-09-24|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667646B|2018-06-22|2019-08-01|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顯示面板|
法律状态:
2019-08-21|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TW100121047A|TWI461806B|2011-06-16|2011-06-16|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TW100121047A| TWI461806B|2011-06-16|2011-06-16|引線結構以及具有此引線結構之顯示面板| CN2011102151093A| CN102323681A|2011-06-16|2011-07-26|引线结构以及具有此引线结构的显示面板| US13/312,996| US20120319623A1|2011-06-16|2011-12-07|Lead line structure and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